当前位置:新闻>>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 | 罗点点:改善对安乐死的认知——兼谈非虚构写作的力量

作者:罗点点 来源: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 更新日期:2021年12月28日

编者按: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往往能让读者从真实的故事和文字中,获得思考现实的多种维度。本周“相约星期二”,点点老师再谈“安乐死”,并与大家探讨《安乐死现场》与《亲爱的ICU医生》两部非虚构创作。

IMG_Pre

改善对安乐死的认知

——兼谈非虚构写作的力量

作者 | 罗点点

也许因为一直推广生前预嘱和提倡安宁缓和医疗,对于安乐死话题我一向敏感且有批判性情绪。但是,今年6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记者宫下洋一撰写的《安乐死现场》,影响了我对安乐死原有的看法,这不能不说是非虚构写作的力量。

IMG_Pre

作为一名在欧洲生活了20多年的记者,宫下洋一的采访和调查得到瑞士“尊严(DIGNITAS)”组织中从事协助自杀工作的普莱西柯医生协助,见证她一次次在镜头的拍摄下,合理合法地,有尊严地送走逝者的过程。

瑞士是全世界唯一允许外国人安乐死的地方,所以挪威42岁的欧拉、英国81岁的道丽斯、68岁的莫桑德拉……都在这位坚定女士的帮助下走上不归路。这本书里没有太多感情,甚至处处避免眼泪。

无论是在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还是回到自己的故土日本,也无论是采访安乐死的意图者、施行人、协助者、质疑者还是逝者的亲属、朋友或邻居,作者的笔触始终冷静和克制。叙事中严格区分第一现场、第二现场和不在现场,引用有出处,议论、联想和猜测尽量少并在行文中一定交代清楚。很明显,这是一个在西方文化中受过严格训练的,秉承实证主义新闻传播观的家伙。也难怪他的作品得过不止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非虚构写作奖。

读完全书,我感受到的是非虚构作品的力量。作者虽然尽量避免偏颇地选取了事实和事件,还小心翼翼地陈述自己作为一个东方文化熏陶下的日本人对安乐死的质疑。但却对我这个对安乐死有诸多不以为然情绪的读者有了重大影响。虽然我依旧认为在我们这里不宜过多讨论安乐死更不宜在现有制度下做出任何安排,也不应该在推广生前预嘱和倡导安宁缓和医疗的过程中将有尊严的自然死亡与提前结束生命的安乐死相混淆。

但作者笔下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故事和它们承载的深重的人类苦难,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安乐死的认知。我强烈地感受到,不应该因为文化隔阂和现实障碍,对已经具有发展中现代性的安乐死视而不见,更不应该出于某种目的(即使目的可能很崇高)对其进行狭隘的情绪化的贬损。书中的内容让我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命运将人带入最残忍境地的时候,提前结束生命真的是最仁慈最可行的办法。我第一次很愿意如此言说和思想:在追求人类福祉和生命尊严的过程中,安乐死不仅不是妖魔鬼怪,还可能是另一个不错的选择。

正在感叹我们这里缺乏《安乐死现场》这样过硬的非虚构作品和巨大影响力时,迎来了《亲爱的ICU医生》出版。我别提有多兴奋!要知道这可是一线临床医生写的正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它完全有理由是一部相当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啊。

IMG_Pre

果然,好文字好故事,最难得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是医疗专业的缜密思维和令人信服的科学因果关系。这是一种非训练有素的非专业写作者无可企及的境界。不仅如此,能在繁忙的急救工作中写出这些光亮文字的人,得是个多有人文情怀的好医生啊。

可是,很遗憾,阅读不久我发现,作者不知为什么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使用了混乱的人称。每个故事的第一句话都是“我是一个**医生”。但是这个“我”却一会儿是真的我,一会儿却变成了感染科或者外科的张主任李主任。虽然在那些不是真我的故事后面,作者都说明了是从哪位医生那里听来的故事。但是这种人称跳跃穿插不仅造成阅读障碍,更奇怪的是作者在这些别人的故事里又插入了许多主观议论和联想。让人对在场、不在场,虚构、非虚构,事实和想象之间产生混乱和混淆。

当然,对什么是虚构写作,从这个观念进入我们的文化视野起就有许多争论,我非专家,所以我不能说这种现场和非现场,事实和想象之间跳跃穿插的写作方法一定是错误的。但我可以肯定这本书却因此成为了一部不够好的非虚构作品。

这种艰难阅读和艰难辨认在我这样一个还有一点阅读经验的人看来,切实而严重地影响了作品的叙事力量并将读者的审美感受带入尴尬境地。说实话我真惋惜,具备了这么优越的非虚构写作的基础和条件,却出现了这样的硬伤。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作者到底为什么要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写法呢?

尽管我非常相信她在前言中诚恳地表示“为医生代言”是自己的责任。但坚持非虚构写作——细节必须真实(当然也包括人称)的底线,难道不是能更好地履行责任吗?从现有内容看,这种条件已经具备。只要客观讲述听来的故事,再把现有故事后面“我”的,具有很精辟的说明和议论的“创作谈”加进去,整个作品就会非常清晰、规范和完整了啊。还有一点可能有点复杂但我特别感叹,这么精彩的故事和文字,这么缜密的逻辑和思维,这么高级的专业能力和这么真诚的代言初衷,难道不应该离那些混入大量编造情节,而又声称是真实事件的,以吸引流量为唯一目的的低劣写作比现在更远一点吗?!

总之,在避免流弊的前提下找到非虚构写作的力量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如果说这本好书有硬伤,编辑可能也有些责任吧?……不好!还是就此打住吧,不然要得罪更多人了。

最后弱弱问一句:我能把这些不揣冒昧的议论献给亲爱的ICU医生和你们真诚的代言人吗?

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